header atau banner
首页 关于作协 主要领导 新近文集 推荐文章 文坛活动
散文园地 诗歌创作 小说世界 纪实报道 古典文学 传统艺术
春华秋实 翡翠文苑 椰风蕉雨 Aneka Sastra 友情链接 留言簿

《论语》精义管见

戴俊德


儒家学说主要有四本书,大体来讲,《大学》是治国之道,被儒家认为是实现政治理想的理论大纲;《中庸》是处世之道,是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论语》是修身之道,是儒家做人的道理,宣扬君子之风;《孟子》是仁政之道,是儒家治理邦国问题的学说。这四本书,反映了孔子学说体系的基本思想。中国历朝都崇尚儒学,主因是儒家思想宣扬的种种美德,可以使民风敦厚,形成和谐的社会。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做一个君子,怎样去做一个正直不阿,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要以身作则,影响大众为善。并说国家举用正直的人,人民才会心服。指出只以政令和刑法治理国家,人民就会避免触犯法令,而内心并不知羞耻;以德政和礼仪感化百姓,人民才会知道错误,并存有羞耻之心。

海外华人秉承先人教诲,绝大多数都崇尚儒家思想,许多口头禅譬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名正言顺”“三思后行”“不耻下问”“后生可畏”“慎终追远”“欲速则不达” “小不忍则乱大谋”“道不同不相为谋”“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朽木不可雕”等,都是出自儒家经典;更有一些由儒家思想演化的口头禅譬如“天意不可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安份守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言即出,驷马难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求人不如求己”“君子之交淡如水”“见义勇为”“杀鸡不用牛刀”等,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影响之深远。

《论语》历来都是士子之学,是读书人的学问,民间百姓虽然没有读《论语》,但是凭着千年的熏陶和实践,把《论语》的道德观念和主要精神思想,融入生活取其精义,当成家教用来训导儿孙怎样做人,这些精义被概括成十个字:“忠、孝、礼、义、廉、耻、智、信、仁、勇。” 这些训言已形成一种传统共识,不能捏造歪曲,所谓“君子之道,焉可诬也”。人们谈起《论语》,总离不开这十字精义,认为一旦抛弃了其中“忠孝礼义廉耻”,就失去了儒家道德观念和精神思想,失掉了《论语》的精髓!

“忠”的含义有多方面,《论语》中的“忠”首要指“忠厚”。“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教纲传教,学习文艺,修治品行,存心忠厚,做事信实。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忠”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一般来说,只有忠厚之人才有恕人胸怀,所以叫做忠恕。民间认知的“忠”有“忠君”“忠主”“忠职”,忠君是忠于国家领袖,这是一个国家施行政令的先决条件,也是一国民心凝聚、团结和促进国家强大的关键。不过从《孟子》说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表明儒家教人忠於仁义之君,而不是忠於暴君。忠主是忠于主公,也就是忠于你所追随、所依附的人,现代来讲,就是你的上司或老板,若与上不合,可引身而退,另起炉灶,却不能“吃里扒外”“背主求荣”,这是被儒家所不齿的。忠职就是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你职任内的事,所谓“敬其事而后其食”。

“孝”道是儒家的特色,教人应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论语》开卷第二段话开始就提到“孝弟”,并认为孝弟是行仁的根本。孔子说“孝”就是父母生时要事之以礼,死时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民间认为“贤良”子弟的第一要素就是“孝”,所谓“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在此的“贤”主要是指有“孝心”。中国人传统道德观念,认为父母养育劬劳,恩重如山,所以,若有子女做出对不起父母的事,被当成“大逆不道”,为社会所不容。所谓“百行孝为先”在各种品行中,孝占第一位。认为一个人不孝,就枉谈其它品行,不可能会有忠信仁义等美德。儒家认为发扬孝弟之风,慎终追远,可以使民风归于厚道。

“礼”是指“礼貌”“礼节”,儒家认为“不知礼,无以立也。”一个人不懂得礼,就不能立身于社会。《论语》中提到的“恭”就是礼貌的体现。“礼”是社交礼节的常识,用来约束自己和对人表示敬意;一个不懂礼的人,在社会上时常惹人不快甚至被人厌恶。时至今日,虽可消除阶级之分,却无法消除身份、辈分之别,人伦不灭,一个不懂“礼”的人会被当成没有“教养”的人。不懂礼的人会失掉许多人际关系,同时也将失掉许多发展的机缘。不过孔子教人恭敬有礼,却不齿奴颜媚膝,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教人“博学以文,约之以礼。”提倡“知书识礼”,并认为如果大众不知礼,会影响民风和社会的和谐,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义”的意思是合乎正义或公益的,含有合理、正当、应当的涵义。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表示君子为人处事以“义”作为本质,按照礼节行事,用谦逊态度表达,用诚信来完成,这样就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了。所谓“君子义以为上”意即君子以义为最重要。儒家教人“见利思义”,见到利益必须思考是否应当得到,不应当得到就不取;也教人“见义勇为”,见到正义的事应该果敢去做。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表示儒家不屑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富贵。

“廉”是指廉洁的操行。我们知道奢侈是引发贪污的主因,俭朴是促成廉洁的条件。孔子教人生活俭朴,譬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饮食不求甘美,居处不求安适。“礼,与其奢也,宁俭。”礼节、与其奢侈,宁可俭朴更好。并教人要有廉洁的操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也就是说,以不合正道得到的富和贵,儒家是不会占居的。在“季氏富於周公”篇章,因冉求帮季氏搜刮民间财富,孔子不认其为徒,并教其它弟子群起揭发其罪行。海外华人教导子弟,总爱说出“大富由天,小富由俭。”认为大富要看天意,但是小富却是靠勤俭积聚,劝导子弟生活要勤俭,才能安享老年。这种俭朴生活的教义能推广,就能形成廉洁的社会风气。

“耻”是羞耻之心。在“宪问耻”篇章,孔子明确指出一个人太平时期不能有所建树(无才),或者动乱时期不能守志(无品),只贪图食禄,是可耻的。这是儒家做人的标准,也可以当成现代荣辱观,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作为,也要有品德,不然是可耻的。儒家认为一个人自己行事要能知耻,即所谓“行己有耻”,有所为有所不为。凡是违反儒家教义譬如“不忠”“不孝”“无礼”“无义”“不廉”“无知”“无信”“不仁”“不勇”的事都应感到羞耻。此外孔子对某些人格上的缺点也感到羞耻,在“左丘明耻之”篇章指出献媚、奉承、卑躬、虚伪是可耻的,又说“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表示看不起吹牛之辈。海外华人教导子弟凡事必须“问心无愧”,就是教人要有是羞耻之心。

“智”(知)指智慧,智慧是由学习和思考获得。《论语》开卷首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劝人好学不倦,指出“好学近乎知”。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表示他并非生来就知道一切,只是喜欢古人讲的道理,用心探索而得。要学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宣扬“君子博学以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人不要读死书,只学而不去思考终究迷惘无所得,只去思考而不学习那就不切於事而危殆了。《中庸》书中还提到“实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也教人治学不要自欺欺人,即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信”是孔子四项教纲之一,“文、行、忠、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表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要如何立身处世。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说话忠心诚信,行为笃厚恭敬,在异邦也能走得开,不然,在自己家乡也行不通。教人“言必信,行必果”说话必须信实,做事必须果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指出:“民无信不立”如果对人民没有信用,失信於民,会导致领袖信用危机,国家政权就不能树立。“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能够得到人民信任,才能使役人民。古书记载图大事者,必须取信於天下。海外华人商界有句口头禅“信用就是本钱”。由此可见,非但立身处世、安民治国,甚至经商都要有“信”。

“仁”是一种同情、爱护、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包含慈善、宽厚之心,也是儒家精神之一。孔子说:“苟志於仁矣,无恶也。”一个人能真心向仁,就不会做出坏事。认为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说“仁者先难而后获”,一个仁人对苦难之事总是先行人前,获取回报却甘居人后。孔子把仁的具体形象说是“恭、宽、信、敏、惠”,就是对人恭敬、待人宽厚、与人信实、做事敏捷、施惠於人。但是行大仁必须明辨事理,因此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博学习而坚守志向,切实问清而贴近思考推理,仁便在这里面了。

“勇”指勇敢。然而《论语》中所说的勇,不是好勇斗狠的“血气之勇”,而是行仁处事的“果敢之勇”。所谓“仁者必有勇”有仁德的人必定有勇气,果敢行事,因为他们所考虑的是如何行仁,没有考虑个人得失。由此可知“勇者不惧”为何会“不惧”,因为他“没有考虑个人得失”。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证明为何要“君子义以为质”。《中庸》一书把智、仁、勇称为“达德”,所以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另外,因为儒家知天命,深信“死生有命”,一旦大难临头,就会听天由命,把生死置之度外,专心寻求对策,不会惊慌失措。

以上就是《论语》的精华!孔子教人要好学、博学、增进智慧、明辨是非;做人随和但立场坚定;要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强求、要能看得开;对正义的事要果敢地去做;要有仁爱之心,能推己及人;所以儒家知命达观,知足常乐,助人为乐,问心无愧,心境坦荡,内心充实安乐。孔子说学习中自有乐趣,与知己朋友聚首自有乐趣,失意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从吾所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各得其所。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