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tau banner
首页 关于作协 主要领导 新近文集 推荐文章 文坛活动
散文园地 诗歌创作 小说世界 纪实报道 古典文学 传统艺术
春华秋实 翡翠文苑 椰风蕉雨 Aneka Sastra 友情链接 留言簿

阐述古体诗、近体诗和宋词概要
戴俊德

现在中国把中华传统古代诗词和以传统古代诗词规格写的诗统称为“中华诗词”,而把现代流行的白话诗统称为“新诗”。

人们通常把传统古代诗词称为“古诗”“古诗词”。其实传统古代诗词是把唐代以前(包括初唐一些作品)作品称为古体诗(有古风,古诗,歌赋、乐府,楚辞等),而唐代出现讲究押韵和平仄规格的诗称为近体诗,(唐代人称今体诗),后世多称为格律诗(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另外宋代兴起讲究声韵、照词谱规格写的诗称为宋词。

古体诗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周朝至春秋的诗歌,共305篇,分“风” “雅”“颂”三大类,“风”是指取自民间风行(流行)的民歌、民谣,“雅”是指取自文人的作品,“颂”是指祭神、歌功颂德和宴会中的乐歌。史载是孔子删定成集,代表北方文学。“楚辞”是战国时代的诗词总集,共17篇,以屈原作品为主,是西汉刘向编辑成集,代表南方文学。汉代诗词受到诗经和楚辞影响,当时盛行一种特定的诗体叫“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随后衍成古风(五古、七古)、长短句和乐府。到了初唐开始萌芽唐诗的格律理论,但还没有达到统一认同,到盛唐时这种唐诗的格律理论才定型。

四言体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早的诗体之一。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诗。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四言诗讲究浑厚凝重,有古雅之风。后来也有六言体,但不甚流行。古体诗一般体裁有五言体,七言体,短篇称五古、七古,而且句数不拘,不一定要四句或八句;长篇多属歌行之类,也有杂言体(也叫长短句);还有入律古风和不入律古风;有种七言古体诗讲究句句用韵叫“柏梁体”;而白居易、元稹所提倡的入律古风叫“元和体”。

最擅长写杂言诗的应该是李白,他诗中兼用散文语法,这是跟一般五古、七古完全不同的诗体,这种诗体必须善于赋文的人才能写得好。入律古风的代表作短篇的应数王勃写的《滕王阁》,长篇的应数高适写的《燕歌行》。柏梁体代表作可取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丽人行》。

古体诗用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一韵独用也可用通韵,就是把邻韵相通,平上去三声各分为十五类别,入声韵分八个类别。另有一个原则,某些上声和去声可通韵,入声不能和其它三声通韵,平声也不能和仄声通韵。举例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四、其十九,白居易《伤宅》。古体诗也可转韵(换韵),就是长诗内数句用某韵,接下数句转别韵,可连续转几个韵。可以每两句一换,也可以四句、六句甚至十几句才换韵。可以平仄韵交替换韵,或连用两个平声或仄声韵才换。必须注意换韵的第一句,一般总是押韵的。举例杜甫《石壕吏》,岑参《白雪歌》。

古体诗平仄不受约束,其特点常有拗句,而常见的拗句有在句尾或句中出现。句尾出现的是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句中出现的是其平仄并非交替而是相因,而且不拘粘对。古体诗对仗自由,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其对仗与格律诗的不同点是:(一)格律诗中同字不可相对,古体诗中同字可相对。譬如“老翁趾墙走、老妇出门看”。(二)格律诗中平仄必须相对,古体诗中平仄不须相对。譬如“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虽然不讲求平仄,但要读来通顺流畅,高低起伏,含自然韵律,称为天籁之音。字数长短相杂的也叫长短句,长短句类似歌谣。若经文人加工修饰,宜入乐的也叫乐府诗,而带散文性质的可称为赋。

古体诗(古风)的特色是“风格高古”。如果说近体诗(格律诗)写作时求其工,古体诗则求其拙,这“拙”的意思是纯任自然,不受任何束缚,说穿了就是不要使人感受到经过修饰。但在另一方面,又必须有高古(高雅古典)的味道。高古的诗句有两种手法:一是运用当时文人的文句(文言),二是运用当时民间的口语,这就接近现今的通俗白话,必须做到“通而不俗、白而不浅”,要给人一种淳朴的感觉,但不会给人一种肤浅的感觉。

近体诗

唐朝是中国诗词鼎盛的时期,诗家取得公识,产生规范的格律诗。人们以唐朝为分界,把唐代以前的诗体统称为古体诗,而把唐代产生讲究押韵和平仄规格的诗称为近体诗,所以近体诗不是现代诗而是指格律诗。

近体诗体裁分绝诗(也叫绝句)和律诗,所以也叫绝律诗。凡四句的称为绝句(绝诗),凡八句的称为律诗。又格律诗分五言体和七言体。如此一来可分为:五言绝句(五绝)、五言律诗(五律)、七言绝句(七绝)、七言律诗(七律),四类。格律诗中首句第二字是平声叫平起,首句第二字是仄声叫仄起。格律诗中首句句末有押韵叫入韵式,首句句末没有押韵叫不入韵式。如此一来可分为:平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四式。由四类四式混合演成十六式格律诗平仄规格。十六式平仄规格看来复杂,但只要明白它的原理,马上就能排出来,不必死背硬记。四句排列程序是正、反、粘、返,也就是说第二句和第一句基本相反,第二句和第三句基本相同(粘),第四句还原和第一句相呼应,并调整一些基本原则。五绝、七绝的第一句称“起句”,第二句称“承句”,第三句称“转句”,第四句称“尾句”。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两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近体诗用韵很讲究,必须按一定的规格书写,所押的诗韵必须一韵到底,就是押同一个韵目的字,不可通转,而且一般都只押平声韵。所采用的韵谱以平水韵为准。绝诗的第二、第四句末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律诗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末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此外,律诗还讲究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所谓对仗是说平仄要相对,句子的节奏要相对,字的意义要相对。平仄相对是指平对仄,仄对平。节奏相对主要是指律诗的对仗,譬如出句末尾是1、2句(奔大道),对句不可用2、1句(夕阳红)。关于字的意义有工对和宽对。手法大体上有三种:正对就是同类对,反对就是反类对,串对就是流水对。另有所谓意对和借对。意对就是不讲究工对,只求意义相应相成、意义相连贯。借对是借用字的多义性,譬如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便称借对。

写格律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贴就叫失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遇到这种情形就必须在本句或对句救回,譬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格律诗也定下一些大忌,如:孤平,指一句诗全句除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三平脚,也叫“三平调”。指诗句末连用三个平声。三仄脚,指诗句末连用三个仄声。合掌,指对仗中出句和对句虽然用词不同,但词义却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这些都是格律诗不可违反的规定。符合格律诗排列程序和平仄规格的诗称为“正格”,举例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牧的《泊秦淮》;但是还有不依常格而故意变换平仄者谓之“拗体”,或称为“拗格”,举例崔颢的《黄鹤楼》;或者不按格律诗排句程序,譬如第二句应该是反句却用上粘句,或是第三句应该是粘句却用上反句,就是变体,或称“变格”。举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王维的《赠别》。必须注意这些拗格和变格,并非随意发挥、杂乱无章,虽然不按正规格式排序,也自有其程序。

格律诗讲究用字精炼,用词文雅和推敲诗眼,就是一般人说的必须炼字、修辞、炼句、点眼。注重意境,要利用想象力写出使人能联想和想象的句子,不论以夸张、比喻等手法,但都从现实引伸,而且能引人产生难于言出的美感。分有三个境界:一是物境,二是情境,三是意境。作诗手法概括起来不外“赋、比、兴”,“赋”是指铺叙直陈,“比”是指比喻手法,“兴”是指托事于物。赋比兴所表现出来的诗风可分为白描、率直、含蓄。

“白描”就是用简练单纯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给人一种纯朴天真的感觉。这类诗朴实无华,豪不雕琢,感情自然、逼真,语音声韵仿佛由肺腑自然流出,却又在不经意中融情入景。“率直”是坦荡直露,情真意切的写作风格。写法一般采用渲染陈述,这种写法是把心意烘托,热忱的表露在语句之中,引人产生共鸣。“含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写作风格。写法一般采用委婉陈述,这种写法是把心意隐藏,含蓄的表露在语句底下,引人思索寻味。

格律诗没有规定必须用典,许多传世名篇都没有用典。诗作用典犹如写文章用成语,取其概括性强,许多话能用几个字形容表达出来。视情用得恰到好处,固然很好,若不需而刻意用典,就会显得矫揉造作,甚至找些冷典来装饰,那就失去“诗言志”的精义。格律诗被认为是最完善的诗体,故为历代科举所重。这种必须遵守字句格式,讲究平仄和押韵的诗体,也是磨炼一个人驾驭文字的能力,训练一个人对汉字广义的认知和灵活运用,同时学习文字的诗意之美。

宋词

宋词是由晚唐开始而大盛于宋朝的诗体。唐诗发展到巅峰,人们开始感到格律诗不足之处,绝诗律诗规格时常不足表达繁多事物和细腻的感情,吟哦之声不及当时隋唐燕乐(包含遗乐、民歌、裔乐和外乐)优美,经过文人不断对韵律的探求,文辞内在音乐性日趋完善,逐渐形成宋词的声律规格形式。因为词是诗发展到巅峰产生的诗体,所以别名叫着“诗馀”。

词律与格律诗的区别可分为:(一)打破格律诗平仄相间的句式。虽然词的许多句式是借鉴于格律诗,但其中穿插了多种变化的句式。格律诗的句式是平仄相间的句式,也就是说格律诗以两字为一节,每节平仄相间,词就打破这个成规。(二)打破格律诗规整的音节,创造出多样变化的声音节奏。格律诗五言句式的节奏(读法)为二、三,七言句式的节奏为二、二、三或四、三。词律就打破这种格律常规,自有自己的词规。(三)格律诗仅讲求平仄,宋词进而讲究四声的搭配。学格律诗只须辨认平仄就行,意思是说遇到须用仄声时可任意取用上去入三声中的一声。填词就必须辨认四声,遇到须用仄声时就必须考虑到底该用上声,还是去声或入声。因为词是音乐文学,很讲究文辞声律美,字的声调必须和表达的内容吻合。

词调是填词的格调,每调的片(阕)数、句数、字数及平仄押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词牌是词调的名称。如“满江红”“踏莎行”“蝶恋花”等。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形式和格律要求,以便按调填词。词谱是辑录各种词调的格式以供填词应用的书。如《康熙词谱》《唐宋词格律》等。《康熙词谱》是集二十多名翰林学士共同编订、成为近三百年间词体格律法式的词谱;而《唐宋词格律》是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借鉴《康熙词谱》,选编150多首通用的词牌,而坊间诸多词谱,时有谬误之处。

词韵是填词所押的韵,大体依据诗韵但比诗韵宽。诗韵分韵目,而词韵分韵部,把某些音韵相近的韵目合并归入一个韵部,共十九韵部,每一韵部分有平声韵和仄声韵。可以参看《词林正韵》。词有定格与变格,每一词牌,以创始或诸家最常用者的格调为定格(正体),后有同样基调而稍改变的格调为变格(又一体/变体)。一个词牌有的会有几种变格。

词的句式长短不定,词中一字句绝少,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但一字豆却不少。二字句一般是平仄,而且往往是叠句,也有平平。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六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前六字。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词中的长句,主要体现在词中的豆,就是念时必有稍顿处,诸如: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词中最长的句子当数九字句,少见十字句或十一字句,倘有,亦是两句相连贯。

填词虽然必须遵守词谱的平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非用某字不可,只要念起来不拗口、顺畅悦耳,某些平仄是可替代的,叫着音韵调配。即是“只要无害于腔,仄可借以代平,平可借以代仄!”但是根据词律:“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上之为音,轻柔而退逊,故近于平。”“今旁注平之可仄者,高明之家,自能审酌用之”。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上声轻读时就接近平声,一些入声长读时也接近平声,一些平声重读时就接近上声,在不妨碍声腔的原则下,必要时这些声音是可替代的,所以古代许多大词家的传世之作,也会出现个别不符词牌平仄的字。

一般上,词并没有对仗的要求,个别词牌注有对仗(对偶),这是依据传世名作的样板,讲究修辞美;有些讲究意境美的作品,为了更充分地表情达意,放弃了对仗。词牌所注 “为宜”“多用”“多作”“例用”,表明并非“必须对仗”, 所以词的对仗比较自由。即使词谱没有规定,为求修辞优美,作者亦可在任何相邻而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自行对仗。

词本按曲调分为令、引、近、慢四类,后来渐渐脱离音乐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明朝嘉靖时始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是按照字数分类。但是在写作上却以押韵分类为妥,有五种格式:(一)平韵格,如《一剪梅》、《临江仙》等。(二)仄韵格,如《满江红》、《蝶恋花》、《忆秦娥》等。(三)平仄韵转换格,如《菩萨蛮》、《清平乐》等。(四)平仄韵通叶格,如《西江月》《渡江云》等。(五)平仄韵错叶格如《诉衷情》《相见欢》等。

词大体可以分成两个流派,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其代表人物为柳永、秦观、李清照。豪放派的特点主要是彻底打破艳科靡音,词体语言不受拘束,主张“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其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

所谓“诗之腔调宜古雅,曲之腔调宜近俗,词之腔调,则在雅俗相和之间。”指出词的用字必须雅俗共赏。填词讲究三新:意新、语新、字新。简单说来,“意新”是“见人所未见”,即是前人所未有的见闻;“语新”是“言人所未言”,即是不跟随人家的言语,自我胸中说出自己的话;“字新”是“表达方式新颖”,同样一句话,采用正反、曲直、隐显或颠倒字句说出,力求与人不同。

这种很讲究声律规格的诗体,被认为是最具音乐性的诗体,也是磨炼一个人感受文字音乐性能力,训练一个人对汉字抑扬顿挫的认知和灵活运用,同时学习文字的音乐之美。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