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tau banner
首页 关于作协 主要领导 新近文集 推荐文章 文坛活动
散文园地 诗歌创作 小说世界 纪实报道 古典文学 传统艺术
春华秋实 翡翠文苑 椰风蕉雨 Aneka Sastra 友情链接 留言簿

巴淡具独特文化旅游潜能
卡浪岛越南难民营遗迹可成为新兴景点

何华实


hello
巴乐浪途中其中一个大桥

政府今把廖群岛省的巴淡(Batam)、民丹(Bintan)和吉里汶(Kalimun)三个岛屿当作我国经济自由贸易区的最重要模式,这固然由于这些岛屿具有巨大的工业生产潜能,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们拥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

印华作协主席袁霓由2008年10月1日至8日领导华实、那善童、忆蕾和林秀等所组成的访问团来到巴淡等地,除了与当地华社领袖、写作文友和华教老师们文友作亲善访问之外,也进行一系列的文化旅游活动。

hello
(越南难民遗留的破船)

说到上述三个岛屿的旅游文化,有些读者脑海里也许会浮现出一系列动人景色:甲里汶的渔村唱晚,民丹的美丽度假村,巴淡独有的曾经是凄凄、惨惨、戚戚的越南难民营。笔者在这里只谈巴淡的越南难民营遗址。

其实,越南难民营遗址并非在巴淡岛上。它坐落于巴淡岛南端,由7座大桥连成一体的其中一个小岛:卡浪(Galang)岛上。巴淡与卡浪岛及其它邻近的托盾(Toton)、塞克托(Sekoto)、乐邦(Rempang)和卡浪巴鲁(Galang Baru)等小岛合称为“巴乐浪”(Barelang)岛屿。

卡浪岛曾经在1979年至1996年间,被联合国用作收容越南难民的地方,虽说难民来自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实际上他们群中大部分是华族后裔,他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期,特别是在1975年,为了逃避战火飘洋过海,因各国政府都不愿收留他们,有的还受到海盗袭击抢杀,不少人因此沉骨海底。

后来,联合国终于说服印尼当局政府,在当时还是荒无人烟的卡浪岛上成立难民营,暂时收容来自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战火难民。这些难民在1995年开始,才获得其它国家的收容,但印尼政府因预先以卡浪岛作为难民暂时收容所,便可免除这个义务。

hello
(受政府良好保护的难民学校)

根据当地治安人员在近日对笔者透露,那个时候,许多难民因得不到其它国家政府收容,又不愿回到自己的国度,大都逃离营地躲藏起来,也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守卫人员的保护,当时经常发生难民病死、自杀或被不法之徒杀死的事件。据称,从1979年至1996年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向南渡海逃亡的难民约有25万人,而曾在卡浪岛居住的难民近达2万人,其中在岛上去世者约达千人。

1996年之后,继之发生了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接着是“新秩序”政府倒台,在这一段时间,卡浪岛越南难民营曾经一度“冷冷清清”,即使要找到这个地点,经过好长“寻寻觅觅”的时间,或可“幸运”找到这个遗迹。而且,当时还流传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据说,在新旧世纪交换期间的某一个傍晚,有一位巴淡居民阿光(非正名)驾车运送矿泉水经过卡浪岛,却见到路旁有一位衣衫不整、长发凌乱、身材瘦弱、颇有姿色的约莫30岁年龄女郎拦路。

她要求以自己的美色肉体或金条换取阿光车上的矿泉水,所幸阿光是正人君子,而且有恻隐之心,便无条件把车中仍存余的一箱(12大罐)矿泉水交给这位女郎。她二话不说,立刻把全部的矿泉水当场一罐又一罐的喝完,接着便又哭又笑的转入乱石岗背后隐去。

hello
(难民营冷风萧索的坟场)

可怜的老实头阿光还错以为见到发疯的女子,但当他注意到乱石岗背后竟是东一堆西一冢的乱坟破墓,这才惊觉自己刚才见到了越南难民的亡魂。 据说,当时的卡浪岛上经常发生“鬼火”(磷火)追人的事件,令即使胆大包天的巴淡居民也不敢在傍晚之后经过难民营遗址附近。 然而在2005年,那些从前曾经在卡浪岛居住的越南难民,纷纷由美国、澳大利亚等新的居住地赶来卡浪难民营遗址旧地重游,我国新政府也给予协助和极大方便,让他们在这个令人百感交集的难民营遗址举办联欢会,还按照各自的宗教信仰超度亡魂,回归天堂,得到永恒的安息之所。自此,卡浪岛上的难民营遗址也从令人心悸胆寒之地转变为廖群岛省新兴的旅游文化景点,“阿光”的传说也成为巴淡父老茶余饭后闲谈的材料而已。 巴淡其它的旅游景点特多,其中有青山、绿水、蓝天结为一体的浓莎海滩(Nongsa),有东南亚最大的佛寺——弥勒佛院,市内有孔子祠、观音庙、郑和园等,还有南部乐邦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军关押日本战俘的地方,等等。 在另一方面,“三岛”中的民丹岛除了美丽的度假村之外,还有众多华裔集中的小坡区渔村,丹戎槟榔大坡区有可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树中房舍”——大夫第,盛茂区有香火鼎盛的关圣庙,那里供奉着义薄云天的关公。 至于吉里汶岛呢?可惜当时作协访问团行程紧迫,暂时不能观光该渔村海岛,在这个华人群集的海岛上,领略渔舟唱晚、海风吹送的好处。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