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tau banner
首页 关于作协 主要领导 新近文集 推荐文章 文坛活动
散文园地 诗歌创作 小说世界 纪实报道 古典文学 传统艺术
春华秋实 翡翠文苑 椰风蕉雨 Aneka Sastra 友情链接 留言簿

片片竹叶情
袁霓


片片的竹叶,裹着香喷喷的糯米,一粒粒的粽子,舒解着屈原的沉冤。

沉冤的屈原,不屈的诗魂;也许从来就没想过,每逢五月初五的端午,已经过了千年的今天,他的沉冤,竟变成一家的温馨。

我们今天吃粽子,再也不必巴巴地等端午的日子来到,每天任何时刻,只要心里想起,都可以随时去巴剎或小食摊买到。

端午刚刚过去,想到每年端午节吃粽子,总是特别回味。

通常,端午之前好几个星期,还保留着根深蒂固传统的华族,就会去买上好的糯米,在有闲的日子里,就着下午懒洋洋的、细碎的阳光,慢慢地把均匀的糯米一粒粒筛选出来。粽子的馅料,又特选上好的料。所以我总是觉得,端午时吃的粽子,比任何时日更香更美味。

我最喜欢端午之前的几天,一家人围着;也许姐妹、也许姑嫂娌妯、也许母女,一边话家常,一边裹粽子。男人们虽然没有帮忙裹,也喜欢站在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搭讪;小孩子不停地跑上跑下,一边跑一边问:“好了没有?好了没有?怎么这样久的。”

大人常常呸喝:“还没有!熟了也不给你们吃,要先拜祖宗。”

为什么要先拜祖宗?粽子是给屈原的呢,应先拜屈原才是。有时候我也突发奇想。

海外的孩子,尤其是赤道在线长大的孩子,今天和他们说屈原的故事,他们也似懂非懂。他们只知道一年里有一天,大人都会忙着裹粽子,那一天是不是五月初五或是什么日子,对他们来说都不重要。

可是,巴剎里的卖菜贩子,却知道华人的很多习俗。节日还没到,巴剎里到处都会看到折迭得好好的、用绳子绑着的一堆堆竹叶了。

外子的姑妈,住在苏北的先达,和雅加达相隔了几千里。但是每一年的端午前夕,一定会从遥远的地方寄来好多好多的竹叶,寄来土产的虾米,腊肠等等。

老人家怕椰城的竹叶不好,不容易包,不断向家姐叮咛:不要买啊,千万别去买!我会寄给你。

苏北的竹叶老而宽,一片竹叶可以裹成一粒很大的粽子,而且味道特别香。在椰城巴剎里卖的竹叶,商人以利益为重,通常外层都是宽的叶子,其实里头大多数都是嫩而窄的。

片片的竹叶,包含着一个长辈对后辈爱护的心。家姐每次裹粽子,总是会提起,这竹叶是姑妈寄来的,她们每裹一粒粽子,裹进去的还有深深的感动。现在,姑妈已九十多岁,家姐她们裹粽的时候,对姑妈的怀念就更深了。

端午一词,来自五月称端月,初一为端一,初五为端五,端午节也称端午。从开始知道历史开始,我只知道端午节与屈原有关。为什么会有赛龙舟的习惯,也只知道与屈原有关。最近看台湾周清源老师有关中华美食的文章,对端午吃粽子的来源另有一个说法如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据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吴越,它的前身是对龙的崇拜,他们认为龙是他们的祖先,因此以龙为图腾,在端午这天,举行龙的图腾祭,于祭拜时,他们将各种食品装入竹筒内,或用树叶包裹后再扔进水中,献给图腾神吃。为了祭拜龙,他们将独木舟画成龙的形状,然后乘着龙舟于急鼓声中在湍急的江河或平静的湖面上竞渡,给图腾神献舞同时又有取乐的情趣。”

粽子的形状有很多种,我们吃的,通常都是三角形,我吃过包裹形的粽。咸甜两大类的馅料也多采多姿。

椰城华人裹的粽子,随着时代的变迁与风俗的同化,口味也与原先传下来的秘方大违其道了。

我们的“娘惹”粽,不用竹叶,用香兰叶裹,而包馅的米,也不用糯米,而是用白米,用剁碎的猪肉或鸡肉,掺一些虾米,放上花椒,茴香,要辣的话还会放一两粒小辣椒。粽子还未熟,满室已飘香。趁热时最好吃,如果不慎咬到埋伏的小辣椒,管保你满头大汗指天大喊却过瘾。

很多人吃不惯这种“娘惹”粽,认为粽子断不可用白米裹。我从小吃惯了用米饭裹的粽子,却又觉得很好吃,吃是一种习惯,裹于深浓的感情。

祖母是唐山来的,她说在她的家乡梅县,裹粽的米都用白米,而不用糯米。是不是梅县的客家人才用白米裹粽?祖母已去世,无从问起。真希望有时间有机会去一趟梅县,去考察米饭裹粽的来历。

然而,不管是白米或糯米,我就是喜欢一家人围着裹粽时酝酿的,荡漾的温馨。

每年的端午吃粽子,也许没有人再想起裹粽的来龙去脉,但龙的图腾,不会湮灭。沉冤的屈原,也绝对不再沉冤。



返回《袁霓散文》

《袁霓新诗与小说》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