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tau banner
首页 关于作协 主要领导 新近文集 推荐文章 文坛活动
散文园地 诗歌创作 小说世界 纪实报道 古典文学 传统艺术
春华秋实 翡翠文苑 椰风蕉雨 Aneka Sastra 友情链接 留言簿

四面八方
喜与悲的沉思

晓星的文章《从缅甸“封杀”百年华商社团谈起》,读了让人胆颤心惊。这是一个借镜,希望这件事例能真正引起我们华社的重视,印度尼西亚安定开放的表象局面,让人沉醉,也许我们真的需要一瓢冷水来觉醒。

现居澳门的司徒眉生先生,为印中两国的复交做了很多工作,每来印,都有印华两族友人邀请他见面,细叙诸事。上月返澳前,他与夫人约我出来,在一家咖啡厅谈了很多,他为我们目前印度尼西亚华人的状态深虑,其中就是过激奢侈的种种联欢聚会,及媒体的过度报道。事无巨细好坏,在放大镜下,纤毫立见,无所遁形,影响极大。不管什么情况,什么时候,“居安思危”仍然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座右铭。印度尼西亚华人华社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对社会、国家应负的责任意识都有了提高,很多团体在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种族和谐中,作了很多工作,但这仍然是表面的,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实在。

我常参加赈灾、扶贫与义诊活动,赈灾时我们送上有限的食品衣物,领取的人排长龙;义诊时看病的人动辄几百甚至上千人,我们最多只能供给3至5天的药品,患病的穷人无法从不定期的义诊活动中得到确切治疗。常看报纸报道,某某、某某社团在某某地义诊,对于这种慈善活动,我们自然感动,可是,当我们回头深思,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悲哀吗?一个国家或政府难于让百姓获得基本温饱,有那么多的人宁愿排一整天的队,只为了免费看病获药。没有义诊,有病无钱怎办?

因此我们在讨论中提到,与其天女散花般去义诊,不如把力量集中,在一些区域设义诊中心,有常驻轮番值班的医生,有义工,有绵绵不绝从各个华社赠送的药品,不管什么族群都可来看病,让大家都知道那是我们华人办的义诊中心。不是更有意义吗?

目前,大家都在酝酿办三语学校,推动华语教学。我们可设想办一个技术学校,不分族群,让贫苦大众的子女可入读这所免费或收费极廉的学校,学到一门技术,女生可学烹饪,美容,裁缝等;男生可学焊接,建筑、电脑等,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能减少失业率,间接就协助了政府。

一介草民,无足轻重,但我可以拿笔,也许这是司徒先生跟我谈的本意吧。



返回《袁霓散文》

《袁霓新诗与小说》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