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tau banner
首页 关于作协 主要领导 新近文集 推荐文章 文坛活动
散文园地 诗歌创作 小说世界 纪实报道 古典文学 传统艺术
春华秋实 翡翠文苑 椰风蕉雨 Aneka Sastra 友情链接 留言簿

元曲简述

钓叟编写


曲源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致,故能占魁。

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

宋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

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曲律

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但亦有(借宫)。

宫调

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总共有十二律吕,乐音有五音二变,律吕的名称于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吕均为半音阶,六个单数半音称为律,六个双数半音称为吕,合称六律、六吕,统称律吕,亦称十二律。而这十二律吕是古时候定音律时所用吹管的名称,也因为其短不一,故产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了,依唐〔杜佑通典〕第一百四十三卷乐部三载,比例是以黄钟的长九寸为准,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计算。十二律吕以〔黄钟〕声最低,黄钟以上递高半音阶。至应钟止这相当于西洋音乐的十二调。

小令作法

〔寻常小令〕

每一支小令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篇幅极为短小,相当于诗一首或词一阕,也称为“单调小令”。

〔摘调〕

摘取散套中最精采的曲子,单独予以传唱,就称为「摘调」。不过这其中有一个限制,那就是最精采的曲子如果是在尾声的部分,就不可以摘出来单独传唱。

〔带过曲〕

作曲者在写完一曲之后,觉得意犹未完,于是选取同一宫调而音律可以和前曲相衔接的再成一曲,在这两曲之间,加上“带”字或“带过”,称为“带过曲”。

〔集曲〕

选取各宫调中调名相同曲子的零碎句,另行组合联续成一组曲子,并给予一个新的曲名,称为“集曲”。

〔重头〕

将同一支曲牌,重复写作,称为“重头”。以此类推,其中开始的起句,重写的曲子和原来的曲子,前后不一样的就称为“换头”。

〔同调重头演故事之小令〕

作曲者在面临题材丰富,内容曲折的创作材料时,又非用一支曲牌写完不可,这时只好把同一个曲调拿来重复使用,就称为“同调重头演故事之小令”。

〔异调间列演故事之小令〕

用不同的曲调,或用两调相间的方式,来描述故事,而且各调间的情节又相互关联的,称为“异调间列演故事之小令”。

散套作法

〔寻常散套〕

指的是一般常用的散套,通常是首尾兼顾,结构最为完整。其中又分为:

(一)南北分套:也就是南、北曲二种散套,都要根据其乐调的差异,来分开使用。

(二)南北合套:选取南、北曲中曲牌相近的合为一套,有以北曲作为起头者,亦有用南曲作为起头者,南、北曲相间排列而成。

〔寻常无尾声散套〕

前面的寻常散套,是有尾声的散套。尾声的主要作用,在于本曲结束前,留给听者一种余韵未绝之感。一旦某首散套写到最后一支正曲时,不仅文意完尽且能收束全文,这时最后这支正曲已具备了尾声的作用,因此就不必再有尾声了。这种情况所形成的散套,就称为“寻常无尾声散套”。

〔重头加尾声散套、重头无尾声散套〕

以第一支曲调为准,接下来的每一支曲子,都用第一支曲子来重复使用,如此联组而成的散套,有尾声的称作“重头加尾声散套”,无尾声的则称作“重头无尾声散套”。

杂剧体制

〔折数〕

所谓“折”,指的就是宫调曲套的数目,“一折”就是一个宫调的一套曲,以我们现在的话来解释,相当于戏剧的“一幕”的意思。北杂剧通常是每剧四折。

〔楔子〕

在杂剧之前,加入一、二支曲子,用来引出正文;或是折与折之间,用来衔接剧情的,都称为「楔子」。

〔科、白〕

“科”就是舞台上表演的动作,“白”就是舞台上表演时的口语和对话,由于北杂剧在表演时,是以唱曲为主,对白为宾,所以“白”一般又称为“宾白”。

〔脚色〕

分为(一)“末”,也就是男角,所以男主角就称为“正末”。

  (二)“旦”,也就是女角,所以女主角就称为“正旦”。

  (三)“净”,也就是俗称的“花面”。

  (四)“丑”,就是俗称的丑角。

  (五)“杂”,除了以上四类的脚色之外,依据剧本的需要而出现的人物,譬如说行人、随从、杂役等等,都称为“杂”。

〔题目正名〕

北杂剧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表示出全剧的表演纲目,然后再以其中最为精简确当的文字,作为本剧的剧名。举例来说,譬如白朴的《梧桐雨》杂剧的“题目正名”是:

〔题目〕

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鸳鸯侣

〔正名〕

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然后这出杂剧便以“正名”中的“梧桐雨”来命名。再如马致远的《汉宫秋》杂剧的「题目正名」是:

题目:

沈黑江明妃青冢恨

正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返回《诗词学习》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