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tau banner
首页 关于作协 主要领导 新近文集 推荐文章 文坛活动
散文园地 诗歌创作 小说世界 纪实报道 古典文学 传统艺术
春华秋实 翡翠文苑 椰风蕉雨 Aneka Sastra 友情链接 留言簿

元曲浅识

剑鸣轩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至元朝产生了较大变化:将宋金对峙时期把诗词之美更进一步融入乐声中而产生的散曲这种文学形式发扬风行,并搬上舞(戏)台,诞生了昆曲和现代中国戏剧的始祖——元曲和杂剧。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的极致,故能占魁,独树一帜,也为中华文明留下一笔丰硕的遗产。

元曲考源

中华音乐源远流长。现由史籍和出土古实物可证的有:《书经》记载:“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就有石器时代中国古人类声乐的记载。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鹤腿骨笛,表明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乐理知识,能够制作出吹奏“至少六声阶,也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下徵音阶”的乐器。


【注1】1951年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商代武丁时期的陶埙表明:公元前13世纪左右,中国已经出现了七声音阶。

【注2】1978年湖北随县曾乙侯墓出土编钟共65件,全是双音钟。这表明公元前5世纪的西周,中国就己经有了七声音阶,有绝对音高的概念,并且有旋宫转调的能力。

【注3】只泛言“律”或“声”而未提到以数相求之法的古籍有《左传》、《国语》、《孟子》等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是最早记载“五声”以数相求之法的古籍。言及旋宫一事,以《礼记》“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一语为最早。记载“十二律”以数相求之法(即以黄钟长度为准,“三分损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的古籍以《吕氏春秋》为最古。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史记》也记述了“五声”、“二律”以数相求之法。

【注4】据史料记载:孔子为诗三百篇作弦歌。战国时期的楚国以《楚辞九歌》为祀歌。西汉元帝时出现了京房六十律。京房发现竹声不可以度调,乃作准以定律,遂使中国的乐制与以古希腊为基础的西洋乐制完全相同。汉乐府、隋唐燕乐(七宫二十八调),皆能吟唱。五代有苏祗婆三十五调;北宋、金有了词和散曲;南宋有蔡元定十八律和七宫十二调;元代定六宫十一调并产生了戏剧始祖——元曲。


为什么一个肇兴朔漠而入主中国的少数民族元皇朝能把中国的韵文学推向顶峰?

诚如恩格斯所云:“野蛮人可以征服文明人,却最终被文明人的文明所征服。”孛儿只斤拖雷(太宗)十年(公元1238年),蒙古统治者采纳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到燕京朝见时的建议,开始征集亡金礼册乐器和知礼乐艺人,由孔元措带领,习儒教礼乐于曲阜孔庙。从此开始尊崇儒术,提倡礼乐,制定朝仪。随着蒙古铁骑所向无敌,威震欧亚大陆,元的疆域不断扩大。而欧、亚乐器音律不同,逼使元统治者必须在律吕方面进行了一番大规模的统一工作。究其目的就是要在其统治疆域内强迫“人知九重大君之尊重”,从而维护其从马背上、刀光里抢夺到手的政权。元代乐曲正是在统治者学习儒家思想和提倡礼乐的大背景下迅捷地在雅俗间传播发展起来的。

《元史》卷六十七•礼乐志第十八礼乐一:“传曰:礼者,天地之高也;乐者,地之和也。……元之有国。肇兴朔漠,朝会燕饗之礼,多从本俗。……若其为乐,则自太祖征用旧乐于西夏,太宗征金太常遗乐于燕京。及宪宗始用登歌乐祀天于日月山;而世祖命宋周臣典钦乐工又用登歌乐享用祖宗于中书省。又命王镛作大成乐,韶括民间所藏金之乐器。至元三年初用宫县登歌,文武二舞于太庙烈祖,至宪宗八室皆有乐章。三十年又撰社稷乐章。……大祗共于祭祀,率用雅乐;朝会饗燕,则用燕乐;盖雅俗兼用者也。……自朝仪既起,规模严广,而人知九重大君之尊重。其乐声雄伟而宏大,又足以见一代兴王之象。其在当时亦云盛矣。”明人王世贞《曲藻序》云:“曲者,词之变,吕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他所作的评价仅仅是以后人对音乐律吕在元代被变更统一的原因的理解的个人观点。而元人重礼乐、创元曲的更重要的原因只能是维护蒙古族的统治!


返回《诗词学习》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