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tau banner
首页 关于作协 主要领导 新近文集 推荐文章 文坛活动
散文园地 诗歌创作 小说世界 纪实报道 古典文学 传统艺术
春华秋实 翡翠文苑 椰风蕉雨 Aneka Sastra 友情链接 留言簿

松口古镇文物凝固千年历史
中国政府大力保护客家文化古迹
(客家文化浅识篇之三)

何华实


hello
松口富坑村今有何氏卢江堂。

雁洋镇是叶剑英元帅故居,我们可以参观叶剑英纪念馆。然而,笔者这次是跟随胞兄何孝梅,并由堂弟孝泽、孝博与台湾企业家罗先生及数位地方官员等陪同,而且已经与旅居广州、深圳等地区的本家兄弟姐妹们约好,希望大家能于七月五日在松口镇富坑村祖家来一个大团圆,因此笔者也就遵从众议,先去松口祖居,然后在回程的路上探访叶剑英纪念馆。

hello
松口卢江堂右侧就是笔者祖辈故居。

实际上,从雁洋镇只要驱车不久,便可来到“客家千年古镇”——松口。这个古镇位于梅江上游,在以水路交通为主导的时代,这里一度成为嘉应州(梅州)商业最为鼎盛之地,甚至有“自古松口不认州”的盛名,也就是说这个镇区足能与主体地区抗衡。

松口古镇建制早于梅州,历来以文风鼎盛、教育发达称著。这里具有千年的历史,虽经过千百年以来的风吹雨打,但仍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

hello
历经百年沧桑的松口老街。

松口镇位于梅江下游,梅县东北部,属依山傍水的小盆地。自从松口、松东、松南三镇合并之后,面积达326.8平方公里,总人口6.9万多人,成为梅县第一大镇。虽说松口镇总人口不及7万人,但散布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松口祖籍人却超过了60万人。

这个古镇曾经是广东内河其中一个最大港口,受过千年社会的孕育,聚集了来自古时中原移民的后裔,因此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山歌之乡”的美称。

hello
松口老街不远就是松江旅舍,旅舍对面(右图)就是祖辈们昔日赖以飘洋南洋的火船码头。

根据史籍,松口在西汉南越王赵陀时期称为“东畲寨”,东汉、三国、西晋时改称“义安围”,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才称为松口镇。然而,清初时期曾把松口镇改称松口堡,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0年改称松口区,后来再称为松口镇。

而且松口曾经是辛亥革命远略筹策之地,辛亥革命倡议人孙中山先生1918年5月曾到承德楼会见梁密庵(1880-1940年)先贤,并在谢益卿、谢梦池父子的爱春楼入住三日,感谢这些爱国客家人支持中国首次的民主革命事业,希望继续努力,革命尚未成功。当时梁老等积极给予响应,并号召其他客家人捐赠义款,留下宝贵史话。

hello
继善楼与密庵亭。

梁密庵何许人也?他就是印尼华人社会贤达梁錫佑(1904-1990年)之父,现时印尼全宝集团董事长梁世桢之祖。梁世桢本人至今也秉持先辈崇高遗志,在印尼兴学办教,重建八华学校庞大工程。

客家山歌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松口山歌又是客家山歌其中佼佼者,松口山歌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质朴浅白,意境含蓄优美,唱腔多种多样,凸显出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广为客家人所喜欢。新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说:“我很爱听”,客家人最敬仰的叶剑英元帅鼓励说:“不仅要继承传统,也要努力创新。”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则以诗赞颂:“山歌入夜唱丰收”。

松口书院有神奇古井,造成此地人才辈出。


松口自上个世纪20年代已流传着“歌仙刘三妹”的故事,堪与广西“刘三姐”的故事媲美,所唱“自古山歌从(客家话‘松’与‘从’同音)口出”成为松口山歌佳句。精彩的松口山歌还有“水塘旁边种苦瓜,苦瓜行藤打野花,野花虽靓无子结,与妹同心才有家”;又如“花烛点火满堂光,郎才女貌结鸳鸯,明年添到双贵子,定系文武状元郎”;还有“过了新年运气佳,祝贺锦上再添花,子女读书成绩好,不是博士就专家”等。这些顺口歌表明了松口人崇尚读书,鼓励人人上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如今,松口镇仍保存着许多客家建筑文化的活教材,其中是建于明朝1619年的元魁塔;建于当代的密庵亭;另有建于明清时期的世德新街,但现在却变成了“松口老街”;还有4层楼的松江旅社,这是从前梅州最大的旅舍,据说许多客家人要到南洋之前一晚,就是在这儿住上他最后一晚;松江旅舍的对面就是火船码头,即是从松口到汕头下南洋的必经之路,据说最多“火船”聚集的时候,有300多条船只共6000多客家人从这里出发飘洋过海。

客家围屋通常有一个或多个山歌演唱亭。


笔者这次游历梅州,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探访祖辈在松东乡富坑村故居。富坑村原名大虎坑村,根据村中父老所说,古时候此山上的村落拥有茂密的森林,还藏着许多森林之王——老虎,这些大老虎又大又凶也经常伤人,故名为大虎坑。然而因当地拥有不少天然资源,令居民获得福利,后来就改名为富坑村。富坑村村民极为重视文化教育,几乎所有的村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但可惜的是该村人丁单薄,而且少年、青年和壮年人多数在省城地区当官或经商,只留下老弱妇孺,目前居民人数只有515人。

笔者在富坑村的祖辈故居因超过半个世纪没有受到整修,显得残破不堪,不但不能供人住宿,本家人等甚至把楼梯拆掉,免得有人上楼参观时发生意外。

不过,幸得堂弟何孝泽蒙祖宗庇荫,也因为自己能奋斗努力,今成为拥有庞大资金、信誉卓越的投资财团总裁,而且他念念不忘祖宗恩惠,希望有朝一日尝试祖居院外古井清凉甘甜的井水,并且能在清明等节日祭奠祖宗,因此拨出巨款在祖屋右旁建筑一座“卢江堂”祭祀大厅,并且在大厅两旁设立廊屋,接着在大厅右侧又建起一栋三层楼的大厦,以供本家成员及宾客们下榻之所。



笔者在松口见到的人力三轮车。


“卢江堂”祭祀大厅前面也设立一个大广场,通常日子是作为体育运动广场,临时也可摆筵席或召开大会之用。广场前面是一个大池塘,左边是一个非常宽广的泊车场。而从何家祠堂正面看去,广袤的绿茵与高耸的青山。根据在乡本家元老所说,这是应“堪舆先生”所要求的有山有水才能“风生水起”,才能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 松口古保留着的客家建筑文化的活教材还有横跨梅江的“梅东桥”,明朝崇祯年间建立的“书院”,传说中有醍醐灌顶作用的“古井”,又传为太子登岸经过的“登龙桥”,以及据传代有才人出的“百寿楼”等等,实际上这些古代遗迹都是在同一个村庄,但各有不同的渊源和故事,而且也是笔者先母梁玉珍出生之地,如今百寿楼还住着笔者年已八十多高龄的姨母。

中国政府最近在松口修筑公路,笔者这次也能驱车直接开至祖籍古屋门前,而且听说中国政府还准备保护松口所有的客家文化古迹,这些喜讯实在令人感动。而且,松口因其文化古迹能保护的很好,相信必可在最多的时间之内更能发挥其文化潜能。



客家文化浅识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